香港的殯儀服務

香港今天的殯儀服務



 
關於我們
   
殯儀研究
   
★「圓滿人生」- 自我計劃
   
分析 - 殮葬用地缺乏的因素及影響
   
了解 - 和合石橋頭路新建靈灰安置所及紀念花園
   
心理輔導部
   
了解 - 各醫院/殮房之死者家屬須知
   
透視 - 火化爐
   
聆聽 - 傑師傅之殯儀解說
   
訃 告
   
生命轉彎處: 自殺者的真實故事 (梁錦萍著)
   
予人以深刻印象的書
   
聯絡我們
   
紀 念
   
梁錦萍
  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『生、老、病、死』乃人生必經階段,無人能避免。

不論是何種膚色或何種信仰,『死』這一字,聯繫着痛苦,不幸和恐懼。

大多華人相信經常把『死』這一字掛於嘴邊會增加它發生的事實;而且,把『死』這一字掛於嘴邊會帶來衰運。

當面對至親的死亡,人們會做些甚麽?

在普遍的論說中,在面對壓力或情緒困守時,大多數華人是不善於把情感表達,傾向『軀體化』(精神經驗及狀態變為軀體症狀)。

在傳統的文化觀念,『死』這一字好比『詛咒』,這使喪親的家人,喪親之痛及悲傷之情難於表達;與此同時,強烈的『失落感』、『罪惡感』、『痛苦』和『羞恥』驅使到他們把悲痛之情埋於心底;加上在『軀體化』的影響下,驅使到他們只注意着殯葬的儀式、禮節,希望能透過隆而重之的殯葬儀,為已去世的親人得到順順利利的輪回轉世。

然而,紓發悲傷之情和討論殯葬的禮儀都被視為對先人不敬。

自古以來,『死』,甚至於『殯儀』,屬一禁忌,尤其是在華人的世界;在社群中他們是不情願跟身邊的友人,甚至左鄰右舍傾訴的。他們把自己隔離,獨個兒地傷心。

從某個角度看,今天,電腦幕屏為喪親的人提供了一個隔離空間。

殯葬的支出,動輒萬元甚至數十萬元不等,在學術角度而言,屬於『高消費』類別,即是消費者會經歷由『問題認知』到『找尋資料』到『選擇方案』到『正式消費』到『購後評估』。話雖如此,喪親的人大多數是不會這樣做的。然而,今天的互聯網確實能給予喪親的人一個相當便利的渠道找尋資料,從而替死者的喪事辦得更好。

根據統計署的資料顯示,就2006年,全232萬個家庭,其中擁有電腦而又接上互聯網的家庭數目佔百分之67.1(即超過155萬個家庭之多)。

 

服務他人乃生命奧祕中最有價值的行為。